首页 资讯 正文

齐河县:文化书院构筑群众“精神粮仓”

体育正文 161 0

齐河县:文化书院构筑群众“精神粮仓”

齐河县:文化书院构筑群众“精神粮仓”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李梦晴 通讯员 王业婷 孙(sūn)华美 孙程 近日,齐河县晏城街道永吉(yǒngjí)社区组织辖区内居民参观大清河新时代文明(wénmíng)实践会客厅(huìkètīng)清河书院。书院内建有名人讲堂、文明讲堂、民俗讲堂等,群众在这里可以(kěyǐ)一站式感受红色文化、农耕文化及齐河名人轶事等。 “大清河是(shì)一条(yītiáo)景观河,也是一条文化河。大清河畔文化底蕴丰厚,我们社区经常在这组织活动,我也了解学习到(dào)很多文化知识,感觉很充实。”齐河县晏城街道永吉社区居民付满说。 齐河依托大清河(qīnghé)新时代文明实践会客厅文化场馆,深入挖掘大清河文化资源,建设(jiànshè)清河书院(shūyuàn)、晏婴书院等文化书院,构筑起以清河书院为中心(zhōngxīn),辖区内民俗馆、历史碑廊、名人园、黑陶馆、党员教育体验基地等文明实践阵地为支点(zhīdiǎn)的(de)“一中心多支点”开放式文化书院阵地服务体系,提升社区居民文化品位,成为群众“家门口”的文化教育综合体。 据了解,在城乡文化(wénhuà)(wénhuà)社区(文化书院)建设上,齐河县聚焦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,围绕生活文化化、文化生活化(shēnghuóhuà),从小处细处入手,通过引入社会力量,整合各方资源,持续完善文化阵地、创新文化活动、培优(péiyōu)文艺队伍等措施,按照“一社一品”原则,打造一批彰显美德要求、适应群众需求、融入(róngrù)生活环境的(de)文化社区及文化书院,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,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精神“文化粮仓(liángcāng)”。 整合文化(wénhuà)资源,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面,实现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供给。齐河实施城乡社区文明实践阵地改善(gǎishàn)拓展提升工程,盘活基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,将分布在社区辖区(xiáqū)内的文化公园(gōngyuán)、城市书房、手造工坊、村史馆(guǎn)等基层公共文化空间(kōngjiān)串点成线、连线成面,构建社区多元物理文化新空间。同时,该县还(hái)通过引进企业、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主体(zhǔtǐ)参与新型(xīnxíng)公共文化空间建设,创建黑陶艺术(yìshù)馆、古酿文化产业园、中国驿陶艺馆等场馆。在社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、公园、广场等,建设各具特色的书房,以此为着力点,加强与商圈、学校、社区等的合作,引入社会力量,以“阅读+书店”“阅读+艺术”等服务形式,建成引领阅读、多元融合的新业态,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实用性。 近日,在齐河县马(mǎ)集镇“汀塾”文化(wénhuà)书院黄河文化展厅,来自济南的游客(yóukè)王康正在倾听文明实践志愿者葛玲玉讲解(jiǎngjiě)黄河文化。“这里文化底蕴丰厚,住在民宿(mínsù)体验乡村风情,还可以探寻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、人文(rénwén)历史、风情民俗,体悟黄河文化的魅力。”王康说道。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马集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,依托“黄河第一(dìyī)驿站”优势资源,将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、自然生态相结合,打造了承接优质文化资源的集聚空间“汀塾”文化书院,建设了黄河文化、水利(shuǐlì)文化展厅及黄河文化传承教育基地、农耕文化研学中心等,构建起“可看、可研、可品、可创”的多元(duōyuán)文化新(xīn)场景,适应群众多层次、多样化、个性化文化需求。 真正让(ràng)书院文化“活起来”。齐河不断壮大文化书院文化服务队伍,深化实施“文化先行官”项目,通过文化活动、“文化走亲”等(děng)形式(xíngshì),挖掘(wājué)和培养更多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(mínjiānyìrén),充实艺术团、合唱团、民乐团、民俗社、书画社、摄影社等“三团三社”力量,纵向(zòngxiàng)推动城乡互动、横向促进区域交流,引导更多群众从欣赏者变成参与者,从台下观众变成台上主角,推动“送文化”与“种文化”有机结合(jiéhé)。同时,发挥群众在(zài)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,精心策划“我们(wǒmen)的节日”“村晚”“文明实践百姓大舞台”等特色文化活动,组织送电影、送戏曲、送书画等下基层活动,实现优质文化“触手可及”。
齐河县:文化书院构筑群众“精神粮仓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