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从煤矿村到避暑胜地 四川兴文仙峰苗族乡用特色旅游铺就乡村振兴路

体育正文 239 0

从煤矿村到避暑胜地 四川兴文仙峰苗族乡用特色旅游铺就乡村振兴路

从煤矿村到避暑胜地 四川兴文仙峰苗族乡用特色旅游铺就乡村振兴路

6月13日凌晨6点,天蒙蒙亮,宜宾市兴文县仙峰苗族(miáozú)乡的苗族村民陶芬骑着车,朝着1公里外的四川云岭山珍食品(shípǐn)有限公司赶去。

停车,吃早饭,换上工作服,陶芬走进厂房,开始分拣、筛选初步(chūbù)加工后(hòu)的竹笋。

“月工资(gōngzī)5000多元,老公在这当管理助理,两个人加起来有一万元。”陶芬向记者讲起现在的好日子,除了领工资,他们家约50亩的方竹林产出(chǎnchū)的竹笋也卖给公司,每年收入(shōurù)有五六(wǔliù)万元,“在本地能挣这么多钱,还能管好家里两个小孩,很满足。”

陶芬的“好日子”正是仙峰苗族(miáozú)乡不断发展(fāzhǎn)方竹产业,促进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缩影。

仙峰(xiānfēng)苗族乡方竹产业基地(王磊 摄)

从“黑色”经济(jīngjì)到“绿色”经济

十万(shíwàn)余亩方竹林打造中国方竹之乡

仙峰苗族乡是中国林学会认定的“中国方竹(fāngzhú)之乡”,2024年,全乡(quánxiāng)方竹笋(zhúsǔn)采摘量达8300吨,产值6600万元,方竹加工厂项目落地、鲜笋销售链条基本形成、方竹笋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,通过(tōngguò)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审核……站在山上望(wàng)着无边的竹林,很难想象这曾是一片“不毛之地”。

“20多年前仙峰苗族乡是一个煤硫矿山乡镇,‘黑色’经济为主,石漠化严重,生态条件很差。”回顾产业(chǎnyè)发展(fāzhǎn)之初,副乡长冯毅(féngyì)很感慨,向绿色经济转型的(de)过程中,村民们常常到山顶上(shàng)采摘的“野笋”被纳入产业发展的规划,“现在看到的方竹林都是村民到山上分根移栽的。”

十几年间,全乡新造方竹林7万(wàn)(wàn)余亩,加上原始的2万余亩,10万余亩方竹林成为发展产业的最大底气(dǐqì),也成为各族人民共享发展红利的基础。

竹林面积在(zài)扩大,但竹笋的产量每亩平均仅150斤,怎么办?2021年,浙江农林(nónglín)大学的专家在方竹林中建起了浙江农林大学竹类研究所兴文(xīngwén)工作站,把(bǎ)竹林土壤增氧、病虫害防治、水肥一体化、实生苗培育(péiyù)、专用控释肥研制、结构调整等(děng)技术送到村民手中。浙江龙游县专业人员长期在兴文指导,通过示范户培育,方竹林的种植密度从每亩2万株降到3600株左右(zuǒyòu),平均亩产量提升到500斤左右,最高甚至突破1000斤。

鸟瞰仙峰苗族乡方竹笋(zhúsǔn)加工厂(王磊 摄)

方竹笋让各族人民群众增收(zēngshōu)致富

“知名品牌的即食(jíshí)笋原材料(yuáncáiliào)也有我们这儿的。”冯毅介绍,“大部分竹笋被各地食品厂(shípǐnchǎng)收购,本地仅出产原材料,附加值少,市场也不稳定。”

方竹笋加工厂项目应运而生,当地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各类(gèlèi)资金约800万元,建设了占地约4000㎡,拥有(yōngyǒu)干笋、鲜笋2条加工生产线的方竹笋加工厂,每天粗加工竹笋3吨,产品运往产业链下游深加工。“仅厂房租赁一项,每年便(biàn)为(wèi)村资公司增加17万元的收益。”四川云岭山珍(shānzhēn)食品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负责人陈佳丽表示,除了收购竹笋,公司还(hái)为当地各族村民提供了50人左右的就业岗位,“2024年11月11日开工,运营一个月就收益200万元。”

加工之外,工厂也是鲜笋的收集场。“不同于其他竹笋(zhúsǔn)产于(chǎnyú)春季(chūnjì),方(fāng)竹笋是秋季的物产。”冯毅介绍,2024年,3万余斤方竹鲜笋成功“飞”进长三角地区的盒马鲜生,“凌晨摘下,直径2.5厘米以上的带壳鲜笋汇集在工厂简包,航运经重庆转机飞抵杭州,再由杭州运往多个城市,清晨就能摆在(bǎizài)货架上,一斤售价25元。”目前,兴文县正在建设西南竹笋交易中心,将(jiāng)越来越多的鲜笋销往全国各地。

围绕方竹笋,仙峰苗族乡实现综合产值超4亿元,带动(dàidòng)全乡各族群众人均增收(zēngshōu)2856元。

“小(xiǎo)基地”变“大产业”

“抱团(bàotuán)”合作促进民族交往融合

增收背后是全乡30余个(yúgè)农业合作社齐发力。

“强劳动力家庭(jiātíng)带动弱(ruò)劳动力家庭,大家抱团把小(xiǎo)基地建设成为大产业。”种笋大户陈文富带领的省级合作社(hézuòshè)共有汉族、苗族等各族社员100余户,竹林共计15000余亩,“家庭劳动力有限的,就把土地交到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,每年分配收益,合作社就是大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(láiyuán)。”

寻求合作经济附加值,陈文富和社员们为“抱团取暖”的发展模式点赞:产业发展了,村民(cūnmín)富裕了,交往融合增加了,矛盾纠纷(jiūfēn)减少了。

产业发展也带动周边民族增收。“笋子(sǔnzi)冒尖,三天(sāntiān)不采就老了,每年9、10月四十余天的采摘期,全乡需要一千余(yīqiānyú)劳动力,县上成立了专业的竹工队从事竹林管护、采笋,还吸引了马边、峨边的彝族(yízú)同胞(tóngbāo)到仙峰就业。”陈文富介绍,专业竹工队的采笋技术好,每人每天收入约有170元。

全省层面,四川(sìchuān)把民族类资金和项目作为(zuòwéi)落实党的(de)民族政策、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手段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累计(lěijì)投入民族类专项资金超过51亿元,四川省民族类专项资金由2016年的5.3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8.28亿元,引导各族群众在走向“共同富裕”中铸(zhōngzhù)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
从煤矿村到避暑胜地 四川兴文仙峰苗族乡用特色旅游铺就乡村振兴路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