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国总师一席谈|“华龙一号”总设计师邢继:自主创新铸就核电“国家名片”
大国总师一席谈|“华龙一号”总设计师邢继:自主创新铸就核电“国家名片”
大国总师一席谈|“华龙一号”总设计师邢继:自主创新铸就核电“国家名片”5月14日(rì),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“华龙一号”全球首堆——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实现(shíxiàn)连续安全稳定(wěndìng)运行1000天,持续向社会稳定输送清洁电力超370亿度(yìdù)。此时,距离“华龙一号”全球首堆正式开工已经过去10年。
“目前(mùqián),‘华龙一号’国内外在运、核准在建机组总(zǒng)数达(dá)41台,已成为全球在运、核准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。”近日,在中核工程研发(yánfā)基地,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、“华龙一号”总设计师邢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言语中难掩自豪。
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,再(zài)到局部“领跑”……几十年来,我国核电技术实现跨越发展的背后,是一条艰难曲折的自主创新之路。“自主创新”四个(sìgè)字,已深深烙印在邢继和每一名核电人的心中,铸就了中国核电闪光的“国家(guójiā)名片(míngpiàn)”。
走自主创新之路(lù),让“华龙”腾飞出海
2021年(nián)1月30日,“华龙一号”首堆——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。这成为中国核电发展的里程碑事件,标志着中国自主核电技术进入(jìnrù)世界(shìjiè)先进行列。
“进入先进行列,是需要详细的技术性能指标来支撑(zhīchēng)的。”邢继说,以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公众最关心的抗震(kàngzhèn)问题为例,当时欧洲和(hé)美国对三代核电抗震要求不同,“华龙一号”选择了更高标准的0.3g,可以理解为核电站(hédiànzhàn)要扛得住9度以上的地震烈度。这对整个核电站的设计影响巨大,特别是对结构、设备抗震能力(nénglì)的要求大幅提高。
正确的路,总是最难走(zǒu)。
研发团队咬牙坚持攻坚,使“华龙一号”完全满足(mǎnzú)严苛的抗震要求。正因如此,在(zài)核电站厂址(chǎngzhǐ)资源愈发匮乏的今天,“华龙一号”具有了更好的厂址适应性。
“华龙一号”首堆设备国产化率达(dá)88%,并获得700余件专利、120余项软件著作权,实现核电技术与设备的(de)独立自主,也拥有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充足底气(dǐqì)。
2021年1月30日拍摄的“华龙一号(hào)”核电机组福建福清(fúqīng)核电5号机组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林善传(chuán) 摄 福清核电5号机组开工后不久,“华龙一号”顺利“出海”,两台机组落地(luòdì)巴基斯坦卡拉奇。
这不是简单的(de)技术输出(shūchū),而是“中国标准”的自信宣言。目前,“华龙一号”已经与(yǔ)巴基斯坦、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合作意向。
邢继说,“华龙一号”这一具有(jùyǒu)自主知识产权(zhīshíchǎnquán)的三代压水堆核电(hédiàn)创新成果,是国际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,成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“国家名片”。
走自主创新之路,打造更加(gèngjiā)智慧的“华龙”
今年1月1日,“华龙(huálóng)一号”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。这(zhè)意味着“华龙一号”批量(pīliàng)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。从首堆攻坚,到多点开花,再到迈向批量化建设……“华龙一号”的每一步都走得(zǒudé)扎实、走得坚定。
2025年1月1日拍摄的建设中的漳州核电站(无人机(wúrénjī)照片)。新华社发(漳州核电供图) 然而,邢继却说:“从‘华龙(huálóng)一号’落地的那(nà)一天起,我们就要否定‘华龙’。”
打造更(gèng)安全、更经济、更智能的“华龙”后续机型(jīxíng),是目前主要的技术优化方向——
建设更具(gèngjù)现代感、更好看的核电站,同时让安全性等各项指标再(zài)前进一大步,首次将设计寿期从60年提高到80年;
建设更加聪明智慧的核电站(hédiànzhàn),应用自动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(zhìnénghuà)技术,实现少人值守,减少人因失误;
建设环境更加友好的核电站,进一步挖掘(wājué)节能环保潜力,创新处理技术,尽量减少(jǐnliàngjiǎnshǎo)需要储存的核废物量。
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(xià),我国核电建设提速。近几年,国家每年核准的核电机组超过10台。设备可靠、工期可控、成本经济的“华龙一号(yīhào)”,也迎来(yínglái)了批量化、规模化建设阶段。
“这既是前所未有的(de)机遇,更是巨大的挑战。”邢继说,作为央企,我们要在国家(guójiā)需要的时候顶上去,关键的考验就是科技创新能力,以自主核能技术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作出应有(yīngyǒu)的贡献。
走自主创新之路,核电“家族”不断壮大(zhuàngdà)
“核心技术的突破没有捷径,唯有执着(zhízhuó)向前。”邢继告诉记者,从40年前在(zài)浙江海盐开建的秦山一期30万千瓦机组,到后来逐步(zhúbù)发展起60万千瓦、百万千瓦机组,我国(wǒguó)核电技术采用了自主研发与国外引进“两条腿走路”的策略。引进国外技术,确实让工程很快就(jiù)能落地,但核心技术却要受制于人。
“我们逐步(zhúbù)明确了一个目标——要建(yàojiàn)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以上大型商业压水堆。”他说。“华龙一号”已让这个“大大的(dàdàde)梦想”成为了现实。
如今,从几十万千瓦级堆型到百万千瓦级大堆型,自主(zìzhǔ)创新让我国的核电(hédiàn)“家族”持续成长壮大。
2024年2月6日,“玲龙(línglóng)一号(yīhào)”全球首堆外(wài)穹顶吊装完成。新华社记者张丽芸(zhānglìyún) 摄 在南海之滨,海南昌江核电站(hédiànzhàn)正在建设的“玲龙一号”,具有小巧、灵活、安全、靠近用户等优势,被称为核能领域的“移动充电宝”。这是中核集团继“华龙一号”后核电自主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。
邢继介绍,作为(zuòwéi)全球首个通过(tōngguò)国际原子能机构通用安全审查的小型模块化压水反应堆,“玲龙一号”已经成为国际核电同行纷至沓来的“网红打卡地”,有望今年底实现装载核燃料(héránliào)的目标。
“目前,我们还正在攻关超安微堆。这一堆型具有(jùyǒu)高度的安全性(ānquánxìng),一辆车(yīliàngchē)就能够运走,装备部署灵活,未来的应用场景十分广阔。”邢继说。
作为奔跑在核电技术前沿近40年的“老核电人”,邢继说:“我们要(yào)做的就是沿着自主创新(chuàngxīn)之路坚定走(zǒu)下去,提升核电的安全性、可靠性和(hé)经济性,为电网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,让核电服务千家万户。”(记者高敬)
5月14日(rì),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“华龙一号”全球首堆——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实现(shíxiàn)连续安全稳定(wěndìng)运行1000天,持续向社会稳定输送清洁电力超370亿度(yìdù)。此时,距离“华龙一号”全球首堆正式开工已经过去10年。
“目前(mùqián),‘华龙一号’国内外在运、核准在建机组总(zǒng)数达(dá)41台,已成为全球在运、核准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。”近日,在中核工程研发(yánfā)基地,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、“华龙一号”总设计师邢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言语中难掩自豪。
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,再(zài)到局部“领跑”……几十年来,我国核电技术实现跨越发展的背后,是一条艰难曲折的自主创新之路。“自主创新”四个(sìgè)字,已深深烙印在邢继和每一名核电人的心中,铸就了中国核电闪光的“国家(guójiā)名片(míngpiàn)”。
走自主创新之路(lù),让“华龙”腾飞出海
2021年(nián)1月30日,“华龙一号”首堆——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。这成为中国核电发展的里程碑事件,标志着中国自主核电技术进入(jìnrù)世界(shìjiè)先进行列。
“进入先进行列,是需要详细的技术性能指标来支撑(zhīchēng)的。”邢继说,以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公众最关心的抗震(kàngzhèn)问题为例,当时欧洲和(hé)美国对三代核电抗震要求不同,“华龙一号”选择了更高标准的0.3g,可以理解为核电站(hédiànzhàn)要扛得住9度以上的地震烈度。这对整个核电站的设计影响巨大,特别是对结构、设备抗震能力(nénglì)的要求大幅提高。
正确的路,总是最难走(zǒu)。
研发团队咬牙坚持攻坚,使“华龙一号”完全满足(mǎnzú)严苛的抗震要求。正因如此,在(zài)核电站厂址(chǎngzhǐ)资源愈发匮乏的今天,“华龙一号”具有了更好的厂址适应性。
“华龙一号”首堆设备国产化率达(dá)88%,并获得700余件专利、120余项软件著作权,实现核电技术与设备的(de)独立自主,也拥有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充足底气(dǐqì)。
2021年1月30日拍摄的“华龙一号(hào)”核电机组福建福清(fúqīng)核电5号机组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林善传(chuán) 摄 福清核电5号机组开工后不久,“华龙一号”顺利“出海”,两台机组落地(luòdì)巴基斯坦卡拉奇。
这不是简单的(de)技术输出(shūchū),而是“中国标准”的自信宣言。目前,“华龙一号”已经与(yǔ)巴基斯坦、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合作意向。
邢继说,“华龙一号”这一具有(jùyǒu)自主知识产权(zhīshíchǎnquán)的三代压水堆核电(hédiàn)创新成果,是国际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,成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“国家名片”。
走自主创新之路,打造更加(gèngjiā)智慧的“华龙”
今年1月1日,“华龙(huálóng)一号”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。这(zhè)意味着“华龙一号”批量(pīliàng)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。从首堆攻坚,到多点开花,再到迈向批量化建设……“华龙一号”的每一步都走得(zǒudé)扎实、走得坚定。
2025年1月1日拍摄的建设中的漳州核电站(无人机(wúrénjī)照片)。新华社发(漳州核电供图) 然而,邢继却说:“从‘华龙(huálóng)一号’落地的那(nà)一天起,我们就要否定‘华龙’。”
打造更(gèng)安全、更经济、更智能的“华龙”后续机型(jīxíng),是目前主要的技术优化方向——
建设更具(gèngjù)现代感、更好看的核电站,同时让安全性等各项指标再(zài)前进一大步,首次将设计寿期从60年提高到80年;
建设更加聪明智慧的核电站(hédiànzhàn),应用自动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(zhìnénghuà)技术,实现少人值守,减少人因失误;
建设环境更加友好的核电站,进一步挖掘(wājué)节能环保潜力,创新处理技术,尽量减少(jǐnliàngjiǎnshǎo)需要储存的核废物量。
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(xià),我国核电建设提速。近几年,国家每年核准的核电机组超过10台。设备可靠、工期可控、成本经济的“华龙一号(yīhào)”,也迎来(yínglái)了批量化、规模化建设阶段。
“这既是前所未有的(de)机遇,更是巨大的挑战。”邢继说,作为央企,我们要在国家(guójiā)需要的时候顶上去,关键的考验就是科技创新能力,以自主核能技术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作出应有(yīngyǒu)的贡献。
走自主创新之路,核电“家族”不断壮大(zhuàngdà)
“核心技术的突破没有捷径,唯有执着(zhízhuó)向前。”邢继告诉记者,从40年前在(zài)浙江海盐开建的秦山一期30万千瓦机组,到后来逐步(zhúbù)发展起60万千瓦、百万千瓦机组,我国(wǒguó)核电技术采用了自主研发与国外引进“两条腿走路”的策略。引进国外技术,确实让工程很快就(jiù)能落地,但核心技术却要受制于人。
“我们逐步(zhúbù)明确了一个目标——要建(yàojiàn)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以上大型商业压水堆。”他说。“华龙一号”已让这个“大大的(dàdàde)梦想”成为了现实。
如今,从几十万千瓦级堆型到百万千瓦级大堆型,自主(zìzhǔ)创新让我国的核电(hédiàn)“家族”持续成长壮大。
2024年2月6日,“玲龙(línglóng)一号(yīhào)”全球首堆外(wài)穹顶吊装完成。新华社记者张丽芸(zhānglìyún) 摄 在南海之滨,海南昌江核电站(hédiànzhàn)正在建设的“玲龙一号”,具有小巧、灵活、安全、靠近用户等优势,被称为核能领域的“移动充电宝”。这是中核集团继“华龙一号”后核电自主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。
邢继介绍,作为(zuòwéi)全球首个通过(tōngguò)国际原子能机构通用安全审查的小型模块化压水反应堆,“玲龙一号”已经成为国际核电同行纷至沓来的“网红打卡地”,有望今年底实现装载核燃料(héránliào)的目标。
“目前,我们还正在攻关超安微堆。这一堆型具有(jùyǒu)高度的安全性(ānquánxìng),一辆车(yīliàngchē)就能够运走,装备部署灵活,未来的应用场景十分广阔。”邢继说。
作为奔跑在核电技术前沿近40年的“老核电人”,邢继说:“我们要(yào)做的就是沿着自主创新(chuàngxīn)之路坚定走(zǒu)下去,提升核电的安全性、可靠性和(hé)经济性,为电网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,让核电服务千家万户。”(记者高敬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